栏目分类
热点资讯
新闻动态
你的位置:J9九游会 > 新闻动态 > 他是二野唯一被调地方的纵队司令, 同期将领都当上兵团司令、政委
他是二野唯一被调地方的纵队司令, 同期将领都当上兵团司令、政委

发布日期:2025-02-02 15:59    点击次数:108

1949年,全军部队进行整编后,作为中野2纵改编为2野10军,原司令员陈再道调任后方,担任河南军区司令员。他是几个纵队司令中,唯一调任地方的干部。

当时的部队有1纵、2纵、3纵、4纵、6纵、9纵、11纵等,后来部队组建3个兵团,成为9个军,接替他职务的是6纵政委杜义德。

2纵是冀南军区主力部队,也是冀南军区走出来的第一支纵队,后来还有10纵、14纵等部。

2纵与1纵、3纵、4纵同时成立,这四支纵队分别来自冀鲁豫军区、冀南军区、太行军区、太岳军区。后来的1纵与杨勇领导的7纵合并为新1纵。

他们四位纵队司令、政委,在1949年组建兵团后都担任不低的职务。

杨勇担任5兵团司令,苏振华担任政委;陈锡联担任3兵团司令,谢富治担任政委,陈赓担任4兵团司令兼政委。他的搭档原来是宋任穷,后改为其他人调任地方。

根据他的资历,在中野的纵队司令中,非常靠前的,而且长期在野战军担任军事主官。如今兵团组建,却把他调离地方任职。

对于兵团主官的选定,尤其是军事主官,会打仗,能打仗,善于打仗是排第一位的;其次在团结方面是否更善于;处理外事上能否可以应对。这几点或许是兵团主官要具备的。

二野能打硬仗的陈赓4纵、陈锡联3纵、王近山6纵,按说从战斗力来说,他们三位担任兵团司令无可厚非,怎么会有杨勇呢?

或许基于两点,冀鲁豫军区在抗战时期隶属于115师山东军区,部队指战员多数都是一方面军的。到抗战后期冀南军区与冀鲁豫军区合并过,后来又分开。抗战结束后,冀鲁豫划归刘邓领导的晋冀鲁豫军区,冀鲁豫走出不少部队如1纵、后来的18军等。作为“山头”,人家这里应该要有个将领担任兵团司令。

杨勇能打仗,资历也很老,军政方面都在行,是一个发展比较均衡的将领。王近山最突出就是打仗。兵团作为战略任务的执行,需要能打仗,也能处理其他工作的将领。

陈再道是老资格,也打不少硬仗,相比3纵、4纵、6纵战斗情况,有待提升。像陈赓、陈锡联都非常善于打仗,而且善于团结周围干部。

上级调陈再道到地方也是非常巧妙,此时河南军区可不是纵队级单位,而是兵团单位,从后来很多兵团司令兼任地方军区司令就可以看出来。如陈赓兼任云南军区司令,杨勇兼任贵州军区司令等。

上级把陈再道调后方,职务上也是提拔的,只是没有大兵团作战的情况,而且河南军区还有一些地方没有解放,以及大量土匪需要剿灭,需要有位善战的将领。

1952年,他被评为副兵团级,或许没参加渡江战役以后的大作战吧,但不妨碍他被授予上将。



关于J9九游会 产品展示 新闻动态 注册登录 联系我们